劇場藝術概論 Wiki
無編輯摘要
標籤視覺化編輯
標籤視覺化編輯
第314行: 第314行:
   
 
【結構圖】
 
【結構圖】
[[File:Untitled Diagram.png|thumb|220x220px]]
+
[[File:Untitled Diagram.png|thumb|220x220px|centre]]
   
   

於 2018年1月13日 (六) 05:32 的修訂

第一組

段落摘要

◆筆記與文件:

將瞬間顯現與互動複雜的劇場符號,用書寫固定下來的需求,是對哲學概念的回應,美學對象是必須可供研究的物質對象。透過科技上的攝影技術和學術上的文本或筆記作紀錄,為表演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環。

◆分析的工具:

當筆記與錄影成為表演分析兩項最基本的來源,還有其他可資使用文件也能同時納進來,可分成製作與接受的兩種來源:製作相關文件的原始資料、接受取向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製作面 接受面
演出本 看戲筆記
節目手冊及延伸參考材料 劇評
藝術家訪問 照片
舞台與服裝設計 錄影
排練觀察 問卷

◆分析的目標:

三種主要進路

  1. 過程取向的分析:聚焦在製作被創造的方式,以及傾向帶有強烈社會科學或文化研究的觀點。
  2. 製作取向的分析:關注在沒有內部知識的協助下,從觀賞者的角度出發對相關诶學問題進行解讀。
  3. 事件取向的分析:強調在特定夜晚演出的過程,將焦點擺在觀眾席與舞台之間的互動。

◆方法與模式:

兩種有用的分析方法

  1. 轉化分析:處理文本到表演的過程。它從文本分析開始,將文本所釋放的詮釋與某初製作的特定選擇做比較。
  2. 結構分析:在角色、情節或空間等特定意指系統或分割水平上,選出一系列穩定的處理對象,轉化分析試圖追蹤文本的敘事線。

主要論點

  1. 用筆記的方式來譜記表演,是表演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些筆記對之後的分析來說,不只是重要記憶,還代表了個人對自我知覺的紀錄。然而不可能只透過一次觀察就能做出可靠與有用的筆記,最有效的筆記,都是在造訪製作兩到三次後所寫出來的。
  2. 後劇場表演在主題設計空間與語言的使用上,可以是著重文本或完全的非語言,低科技或使用複雜的數位技術,以分析的觀點來看,轉化和結構分析都無法適用。基於這些理由,表演分析根本不可能建立一套有固定結構的步驟。
  3. 問卷調查在觀眾研究中是相當有體系的方法,但其實也能用在表演分析上,它能幫助我們對於可能被忽略的演出面相有更多的注意。它應該被視為一個工具,而非分析的目標;它提供了達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新學到的名詞概念

  1. 即興劇場:亦稱即興劇,是一種戲劇形式,演員在沒有劇本之下,自發性地自然表演。當代即興劇是由Viola Spolin與Keith Johnstone在50年代開始帶入課堂中,之後,很快地演變成為一種獨立的且觀眾願意購票觀賞的表演。
  2. 戲劇構成學:當代的戲劇構成學指的是導演、劇作家、表演者與戲劇顧問之間的交流,也是表演與觀眾之間的交流。
  3. 導聆:在戲劇演出或音樂會前的一個講座,能使觀眾先了解該音樂或戲劇演出。
  4. DV8肢體劇場:是一個位於英國倫敦的國際知名舞團,這個舞團最為人知的即是其表演者中有殘疾的舞者。強調舞蹈、影像和肢體共同發展的工作方式,並且環繞性、暴力和爭議性議題。

名詞概念推論

  1. 人際空間關係:在舞台上演出時,不同演員的身體間的距離。
  2. 筆記:劇場研究學生可在演出當中或演出完以筆記方式譜記表演,筆記是紀錄戲劇演出的基本方式之一,故也是表演分析最基本的來源。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3%E8%88%88%E5%8A%87%E5%A0%B4

http://211.72.204.97/155taipeifestival.Web/eventContent.aspx?EID=129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240

提出三個問題

  1. 既然表演分析是一種較主觀的分析方式,如何才能做到相對客觀?
  2. 變動性是舞台劇的一大特色之一,若要求盡量減低變動性,是否將舞台劇及其他的界線模糊了?
  3. 表演分析的製作面及接受面兩者的比例應該如何分配較為妥當?

延伸研究資料

《Emotionalism舞作表演分析》

《表演分析手冊》

《眾聲喧譁之後: 臺灣現代戲劇論集》

《導演筆記:導演椅上學到的130堂課》

《演員筆記:表演工作者的實務手冊》

《表演藝術的體驗與體現第四輯-Live!現場直擊》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nSva-eAn4

《藝想世界》「即興劇」教我們的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64Obf_8AA

構築一齣劇--文本 vs 劇場《4.48 精神崩潰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DkAlpTMQ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uMGyzZ40Q

DV8 Physical Theatre

第二組

摘要:(江爾歡)

表演分析是劇場研究中獨出一門的研究,其關乎的在於當下性以及與觀眾所產生的連結。藉著科技,表演可以有效的被記錄並且轉換成可供分析的文本;此外,從其他層面的觀點及使用不同方法與步驟,也能使得分析產生多元的途徑與參考框架。

關鍵字:(黃婷容)

1.演出(p.151):主要是透過觀眾的涉入。簡單來說任何演出都是由舞台上的所有事物跟觀眾之間的複雜互動、回饋所構成的,表演有著稍縱即逝的無常性以及不可回溯性,表演存在在特定時間點下的事件跟專重者的影響,卻又不隨著謝幕散場而消逝,它彷彿還會遺留一些什麼在表演空間中,很難用言語去陳述,唯有親身體驗才能體會,這也就是劇場迷人之處。

2.搬演/場面調度(p.151):可以被看成是劇場研究中用來鑽研一齣戲的美學結構,也可以說是符號學中隊符號的安排,其中包括導演、演員、設計師在同一個藝術中付出得到的效果,而這些通常是對一部劇本共同的詮釋,另一種形式的工作方式例如即興工作坊與集體編創,分析的對象就是對符號有意義安排的美學產物。

3.筆記(p.154):在表演分析裡佔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以前還沒有多媒體記事工具時,筆記就成了後世學者研究的重要依據。文本被認為是多媒體藝術品轉化的工作之一,另一項重要的目的在於文本是由不同專業部門遺留下的資料,它具有多元、多觀點性,近來隨著器物層面的發達,有了更多工具可以記錄,但有些鏡頭類的工具會只能提供某部分的觀點甚至遭到扭曲,因此文本能被視為最傳統又最重要的研究方式。

4.劇場評論(p.158):劇場評論可以記錄下,一個人對自我知覺與觀點對照的重要比較處,雖然評論在本質上或多或少會跟著自己的主觀進行,但是它可以做為一個出發點,一點一滴累積來檢視未被發掘的假設,讓觀察者能慢慢記錄下可用的深層資料。

重點:(蘇豫庭)

1.劇場評論提供了一個人對自我知覺與觀察的重要比較點而分析的目標不是選出對錯 而是討論為何某齣製作或特定場景會導致如此的爭議。

2.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是試著讓部分與整體相關若沒有理解其構成部分就無法掌握整體。

3.表演分析的分析焦點或多或少還是擺在製作的穩定特徵上,而變動的層面,如特定演員表演不同場次的差異,則較少被討論。

問題:(黃婷容)

1.劇場評論或多或少都會參雜著自己的主觀評論,如何才能以較客觀的方式記錄內容?

2.通常導演的功能在於調整好每一位演員的場面調度,試問當演員有字計較喜歡的方式但是與導演有衝突時該怎麼處理?

3.請問節目單最一開始出現的目的是為何?

Chapter 8

第三組

表演分析

(需要每一場演出有高度一致性)                              

轉化成有組織的

製作                                                                              劇場文本

舞台符號

觀眾主要涉入,能直接感受

演出

對於演員:

運用筆記方式來譜記表演

同時配合錄影、攝影科技

分析的工具

1.     筆記 : 筆記基礎建立在對表演的多次造訪上。

就像讀英文雜誌會先反覆唸個幾遍,並在不會的單字片語旁邊附註解釋,進而讓自己能夠更加順利地去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

2.     錄影 : 可用評論與相片來補充錄影,使其內容脈絡化。

就像上述讀英文雜誌時,為了能夠更加活用涉獵到的知識,找來一些延伸文章或影片,藉以讓自己有更深層的領悟。

表演分析會依據使用原始資料的不同而變化,而每個表演分析都是在書寫一個過去事件。檢視如何決定原始資料之重要性,會發現在大多數的例子中,直接觀察以及現場筆記加上錄影資料是最為可靠的。

製作相關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1.     演出本、演出腳本、導演筆記 :

很少有標準化的筆記規則,也很少出版

保留關於走位、音效與燈光的執行記錄

標示對劇本的剪裁或重新組織

說明在詮釋上的關鍵決定

解釋團隊在特色、敘事與執導概念上的一般態度

2.     節目單 :

包括製作團隊的宣言

用論文、劇照、演員與團隊的訪談記錄取代以往的「導演的話」

傳遞了製作團隊所刻意推銷的製作概念

3.     觀察排練 :

尤其是他的改變與演化

排練過程是製作的關鍵層面

分析的目標

假如我們要分析一首詩,我們可能會從他的隱喻ˋ意象、時間點、或者是作者擅長使用的手法,我們會先從部分開始著手,慢慢帶到詩的整體,部分帶給我們的感覺也許用整體去看又是另外一種意象,反之亦是如此,任何一種分析,都是試著讓整體與部分相關。

表演分析可以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          過程取向: 聚焦在戲劇被創造的方式,戲劇如何被創造出來,場面調度如何等等,分析導演、設計師們的巧思以及選擇。

2.         製作取向: 從觀賞者的角度去欣賞戲劇,看戲之後直覺的感受。

3.         事件取向: 每次展演過程中總會與上次不同,例如舞台與觀眾的互動,或者是演員們不同的表現。

方法與模式

面對分析方式如此的多樣,到底要決定使用哪些方法與步驟?

在其他較少見的模式中,還有兩種分析方法,我們稱之為轉化的與結構的。

轉化分析: 從文本開始分析,將文本提到的詮釋與戲劇最後演出的方式或選擇做比較,觀賞者順著文本的敘事線來做分析,經常參考文學評論與學院研究資料。

結構分析:演員才是表演分析的核心,演員是戲劇中能夠把所有元素集結在一起的焦點,強調對程序設置的重視,而非衍生自文本的內容。

第四組

【文章簡介】

1.前言:「演出」是觀眾在表演中主要涉入的層面,也被視為是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與所構成,因此表演的分析著重於特定時間下的事件與觀賞者的影響;然而基於演出的高度變動性,學者仍傾向把分析焦點放在如表演空間、文本、服裝等穩定特徵上。多數情況中表演團隊會非常重視確保每場演出的一致性,也就是將「製作」的影響最大化以減少變動性,如此才較容易使對於表演的討論成立。

但即使分析時較強調製作的層面,表演分析仍然會將演出變化、觀眾反應等等帶有變動性的現象整合至討論當中,甚至將分析對象擴展至後戲劇劇場的範疇。


2.筆記與文件/分析的目標:

・將多媒體藝術作品化成文本形式的工作。表演的一瞬即逝性,儘管還是有些問題,但透過科技(錄影紀錄)與學術(劇場符號學及流動文本)解決。而筆記與文件並非同一件事,筆記通常應用於藝術製作而非學生掌控。

・主要分三種進路,三者可以整合,但通常會選用一種為主導。

過程取向:製作被創造的方式,傾向帶強烈社會科學或文化研究觀點;留意製作隨時間改變的狀況。製作取向:沒有內部知識的協助下,從觀賞者角度出發對沒學問題進行解讀。          事件取向:強調特定場次演出過程。


3.分析的工具:以筆記或錄影的基礎來做表演的紀錄,這些紀錄,例如:導演筆記,可幫助用來釐清表演的細節。表演分析會依據使用原始資料的不同而變化,大多數的例子中,直接觀察加上錄影資料所產生的分析資料是最可靠的。演出筆記是很重要的,它具有高度主觀,對舞台上演員的空間分佈關係很有幫助,因為這些東西是短暫的,需要即時的紀錄。


4.方法與模式:分析表演有各式方法及步驟,此段介紹了兩種

轉化分析(Transformational)

→從文本轉化到表演後再轉化成文本

常參考文獻,以形成可接近製作的問題框架。


結構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ex:可利用「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景觀」來分析(此為亞里斯多德的戲劇六個元素)。                       (※還有其他各種角度)

後戲劇劇場

表演並非從預先存在的文本中誕生→

創編表演(Devised performance):

使表演重心從「劇場工作的藝術」→「觀賞者的反應(觀賞者的感受經驗)」




【主要論點】

1.數位科技的發展帶動錄影等技術出現,使得原始資料的建立更為有效。

2.後戲劇劇場的多元樣態,使得作品難以用既有的框架詮釋。

3.任何形式的分析,目標都在於使部分與整體相關。


【關鍵字】

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將藝術實踐帶領到學術研究領域。

分析:分解事物構成部分,並藉以解釋它們。

人際空間關係(proxemics)

戲劇構成學(dramaturgy)

戲劇六元素: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景觀


【問題】

1.後戲劇劇場出現後,戲劇表演從文本→符號,變成觀眾各有所思。少了共同可理解的象徵,普羅大眾究竟能否跳脫以往觀戲框架,從「被說明意義」轉而「自己定義戲劇的意義」?

2.錄影技術如此發達,影像相較於舞台也更加通俗、大眾化,那麼現在舞台存在的意義為何?

3.


【延伸資料】

劇本「等待果陀」

《射擊》by Chris Burden

牛津劇場與表演百科全書

The power of theatrical madness by Jan Fabre


【結構圖】

Untitled Diagram


Untitled Diagram

第六組

【三個重點】

一、演出(performance)與製作(production)的術語差異

任何演出都是由舞臺與觀眾席之間的複雜互動構成。

表演分析的重點通常擺在「製作分析」,像是一場表演的服裝、舞臺、音效等,通常他們是穩定的,有高度一致性,每一場表演都是相同的,而演出通常具有不穩定性,觀眾能感受到的只有演出,但演出的每個水平其實都是以特殊面向疊加在演出上,不同的演出有著不同的獨特性,可以將焦點放在變動性上,它帶我們進入偶然性美學的世界。

二、表演分析的工具

通常使用筆記與文件,筆記的基礎建立在對表演多次的造訪,且通常個人的看戲筆記帶有高度的個人主觀意識。

錄影也是近代記錄戲劇用來分析表演的一大方法。

製作相關文件的原始資料

演出本:保留走位、燈光、音效等等的執行記錄。

節目冊:有演員名單和廣告,也包括製作團隊的宣言,還有論文、劇照、演員及團隊的訪談記錄。

藝術家訪問:對於立業製作相關層面有著重大意義,可以分析一齣戲的過程要素。

舞臺與服裝設計:提供導演概念最直接的暗示,透過舞臺設計與服裝設計之間密切合作產生的結果,在視覺上有著相對穩定性。

觀察排練:排練過程是製作的關鍵層面,對排練過程鉅細靡遺的觀察。

接受取向文件的原始資料

演出筆記:通常是高度主觀的,可以記錄在看戲當時的接收的符碼他們通常很容易消失

劇評:他們可以提供與專業評論家的比較點,拿來做比較研究時產生效力很大。

劇照:拍攝基於很多理由,不一定是分析,最主要是廣告。

錄影:錄影記錄這種類型本身,是對原始表演的中介化,錄影與現場差異一定要納入考慮。

問卷:有體系的方法,激發觀賞者反應與印象的統計資料,協助劇場研究學生筆記他們對一齣戲的反應,幫助學生擴展對表演如何在美學上產生意義與功能的覺察。

三、分析的目標

過程取向:主要是製作被創造的方式,特別關注一齣戲製作的誕生,團隊互動與如何創造場面調度,內容是導演、設計者解釋他們為何走向特定風格或藝術,過程取向通常會留意一齣戲隨時間改變的狀況。

製作取向:沒有內部知識的協助下,從觀賞者角度對相關美學進行解讀。

事件取向:強調特定夜晚的演出過程,焦點在觀眾席與舞臺間的互動。

【三個關鍵字】

實踐研究:研究的基礎於一個具永存性、對比性的物件,比如劇本、場記、錄影內容。

接受面/製作面:一般來說,接受面屬於高主觀性質,觀眾所做出的回饋或是想法。

而製作面更具客觀,而通常做為原始資料,也是作為分析方式中最為普遍、嚴謹的,比如場記、服裝設計、節目手冊、排練觀察。

補充文件:帕維斯(Pavis)認為,在排練特殊姿勢或特定的道具、服裝等,不論是照片或文本,都能提供一齣劇不同的走向,因此劇照不單是影響觀眾的第一印象,甚或影響整齣劇。

【重要的話】

布景與服裝設計經常提供對導演概念最直接的暗示。它們通常是透過舞台設計師與服裝師之間密切合作產生的結果(有時是同一個人)。舞台與服裝可將一齣製作固定在某特定時空----特別是在經典文本,或是讓過度表面的直接關聯變得更加細緻幽微。基於它們在視覺上相當穩定的本性,符號學在分析這些關聯時,有其非常有用而精確的方法。

舞台設計和服裝設計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們可以創造一個時空,這也是我進我們系最想要學習的東西,因此這段話對我特別有感觸,我認為它們是與表演密不可分的一環,並且非常的迷人。

【提問】

基於同一場演出的演出筆記跟錄影,各自都有什麼樣的侷限?

第八組

在討論表演分析之前,必須先區分製作和演出這兩個名詞。

製作:

是一個很含糊的字。意指到管理與財務層面,也牽涉藝術層面。搬演與場面調度往往可以互相通用。在劇場研究上涉及一齣戲劇製作的美學結構。

演出:

獨特的見證事件。任何的演出都是無常的,其分析牽涉認知、美學、情感等等與人之間的複雜過程。

分析的工具:

 ~筆記、錄影(兩項最基本來源):

 必須事前就對文本非常了解,進而使人能看見執導團隊在「詮釋」上如何與眾不同。

 ~錄影(演出中/攝影棚/為電影或電視拍的改編版):

 宜使用評論與相片等其他來源補充說明。須在分析中反映出與原版劇場演出間之「不同程度的差距」。檢視時須留意有無加入其他多餘的元素使它成為一種「紀念」。

~製作面:演出本/節目手冊、延伸參考資料/藝術家訪問/舞台與服裝設計/排練觀察

~接受面:看戲筆記/劇評/照片/錄影/問卷

~在多數時候,直接觀察+現場筆記+錄影=最可靠的分析資料。

製作相關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演出本、演出腳本、導演筆記:釐清細節———走位、音效、燈光、對劇本的裁減與重組、詮釋上的關鍵。

 ~節目單:有爭議,因為太依賴內容的資訊。

 ~佈景與服裝設計:對導演概念最直接的暗示,能將一齣劇固定在某時空(符號學有精確的分析法)

 ~觀察排練的演化(及本身):排練過程為關鍵製作面,通常被詳細記錄。

接受取向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學生製作的筆記(演出筆記/問卷調查):

 (1)演出筆記:如無錄影,則為特別重要的資料(高度主觀),對舞台上身體間的空間距離之紀錄尤為重要———符號學中最容易稍縱即逝的部分。

 (2)問卷調查(分析的「工具」而非「目標」):研究「觀眾」相當有體系的方法,也適用於表演分析。結合「詮釋角度」則更有系統。非社會學取向,與觀賞美學的經驗相關。其目的為激發觀眾反應、印象(幫助人們對可能忽略的表演面向有更多注意)及收集統計資料(有助學生覺察表演如何產生美學意義與功能)。

 ~他人的評論:本質上具有偏見。專業評論家之所見及所略、不同評論之間對照後看出的不同視角、價值———非關對錯,全為探討造成爭議的原因。

 ~劇照(補充文件):問題出在美學品質上。專業攝影師會「製造」出自己的美學,而不是單純「紀錄」,所以此資料會摻雜許多攝影上的美學概念而非只有其「紀錄」的價值。若劇照的產生是為了如廣告之類的其他目的,則更不適合拿來作為「分析」的工具。

*「主觀」的資料可以成為分析的工具,但產生時具有「其他目的」的資料則不適合。

分析的目標

分析的目的便是將主體分為與其相關的幾個元素,如果沒有理解其構成的方式變不能掌握整體,通常會以三種進路去分析:

(1) 過程取向- 關注一部作品在製作時團隊如何互動與創造場面調度,以現在的角度有點像是創作全紀錄、幕後花絮等,直接觀察與第一手訪問是其分析的最佳方式更能實際與創作者接觸,通常會在作品隨時間有作修改的部分留意些,特別是在不同文化影響下而作的改變。

(2)製作取向- 以觀眾的角度在美學上作解讀,分析時在某種程度上採用符號學。

(3)事件取向- 注重觀眾與舞台的互動下,是否導致表演有不同的變化。

方法與模式

(1)轉化分析- 以文本分析解釋為出發點,試圖追蹤文本的敘事線,將文本所要詮釋的與特定某幾部作品作比較。

(2)結構分析- 設定幾種符號便為之排序,產生一系列穩定的處理對象,然而這些選擇是沒有既定的出自任意的行為,分析方式更為靈活廣闊,並非一切都需要出自文本,這是費雪麗希特所提出流動性的主張。

然而這兩種分析方式並沒有哪個比較好,而是不同的作品有其適合的分析步驟。然而1970年代發展的「後戲劇劇場」卻很難以這兩種方式去做分析,因為表演方式的多樣化、沒有特定的建立方式,也證明是無法以固定的特定結構與步驟去分析的。

第九組

1. 重點和摘要:

l   筆記與文件:

重點:要將瞬間的表演轉化成固定、可研究的文本,在科技和學術上有所發展後,變為可能做到的事。

我們可以視表演為劇場研究的核心課題,但將稍縱即逝的舞台作品化為可供研究的文本,是一件不簡單的事。表演分析可以說是要想用書寫將複雜且瞬間顯現的劇場符號(也可以說是一個美學對象),變成可供研究的物質。這被視為幾乎不可能,直到錄影科技和符號學在製作的文本的發展,這些問題逐漸被解決。

l  分析的工具:

重點:用於表演分析的工具有很多,它們都具備可讓我們了解執導團隊在製作上的手法與概念的能力。但須審視它們是否有加了一些原本演出中不存在的元素。

1. 筆記與錄影:紀錄多次表演的「筆記」可讓我們看到不同執導團隊在詮釋同一文本時有何不同。「錄影」和筆記比一般同樣為一個表演留下紀錄,但其可和評論等資料做搭配。其他可用來做表演分析的資料,可分成製作與接受的來源兩種。表演分析會因使用的原始資料不同而有所變化,而原始資料很難在分析前建立有效的等級分類、決定其重要性。但最可靠的分析資料,肯定是直接觀察(以及現場筆記)加上錄影資料。

2. 製作相關的文件與原始資料:演出本、腳本、導演筆記等,雖然沒有特定筆記規則,也很少出版,但它們的存在對於釐清細節問題特別有幫助。表演分析有許多參考來源,其中節目單或手冊,通常傳達了製作團隊刻意推銷的概念、宣言,須與其他原始資料參照比對,所以其分析價值常備受爭議。「參與製作的藝術家與技術人員的訪談」、「佈景與服裝設計」、「觀察排練」這些未參與製作者就很難接觸到的部分,都有助釐清一齣製作的過程要素、概念。

3. 接受取向的文件與原始資料:分成(1)由學生透過觀察一演出或有體系的探究製作的筆記(2)由他人透過評論或部落格等構成的文件,這兩個範疇。「演出筆記」是草草記下的看戲印象,若無錄影紀錄,帶有高度主觀的演出筆記對紀錄人際空間關係特別有用。比較「劇場評論」能檢視一齣劇的製作中未被發現的假設。而「劇照」,不只具有美學還有紀錄的價值,對研究製作的視覺層面提供了方便取得的素材。「問卷」可協助學生去筆記一齣表演觀眾的反應。

l  分析的目標:

每齣製作的表演分析都有要面對的問題,區分成三種進路。(1)過程取向:關注在製作被創作的方式,團隊的互動與如何創造場面調度,也會留意製作隨時間、文化的改變狀況(2)製作取向:關注在沒內部知識的從觀眾角度,對相關美學問題進行的解讀(3)事件取向:關注在觀眾和舞台的互動、導致不同場次演出的變化之因素。

l  方法與模式:

重點: 多樣的分析方法與步驟,沒有哪種一定比較好,一種模式可採取不同的分析步驟,進而產生不同的功用。每個作品都需要不一樣的進路,套用不同的理論,對相關資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強調。

轉化分析、結構分析是兩種有用的分析方法。轉化分析處理從文本到表演的過程,經常參考文學評論和學院研究資料,已發現製作的問題,使文本展現的敘事線和某齣製作選擇的詮釋作比較。結構分析則在角色、情節或空間等特定一只系統或分割水平上,分析一系列「穩定的」處理對象,因此結構分析重視符號系統的選擇與定序,而非衍生自文本的解釋。

2. 關鍵字

l  筆記表演:筆記表演是把演出用文本的方式呈現。後來跟著科技的進步,錄影也可作為筆記。

l  戲劇構成學:戲劇構成學可將故事塑造成一個可以被採取的形式。它給表演提供一個結構,讓表演實行。

l  演出本:演出本中包含從頭開始製作戲劇作品所需的信息。彙編所有商業,燈光,語音和聲音線索,屬性列表,屬性集,圖紙,演員和工作人員的聯絡信息,以及任何其他有助於製作順利進行所需的相關信息。

3.一段話:

「一個藝術團隊可將由書寫語言構成的劇場文本,轉化成有組織的舞台符號(也就是製作),這個過程較古老的說法是『劇場工作的藝術』。某齣製作在每一晚的實現,都創造出作為特殊事件的個別演出。」觀眾也只能透過具體演出分析部分觀點,若是能在文本、製作與演出之間遊走,就能了解完整製作,所以許多職業劇團都會確保每場演出具有高度一致性,將變動性減到最低。

8

4.問題:

l  : 將評論拿來做研究對象時,能達到的怎樣的效用?

第十一組

簡介摘要

前言:

劇場研究的主要分析對象是''表演分析'',不論時間過了多久,表演永遠都是學者分析的對象;表演分析必須區隔''製作''與''演出'',並不能將這二詞當作同義詞。雖然這二詞很難區分,但觀眾最主要是涉及''演出''這層面;表演被刻劃成稍縱即逝的現象,因為它是無常的,所以對它的分析就著重在特定的時間點下發生的事件與觀賞者的影響;學者本身學習水平應該很高,除了有一定的認知、了解美學、情感及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外,還要放更多力氣於社會學、心理學與詮釋學及觀眾研究的領域上。學者比較著重研究製作分析,因為它是屬於穩定性質,較適合做重複性的研究,反之亦然,演員表演屬變動性質,則較少被討論;劇場文本、製作、演出的差異與存在共識可是有個別例子,有些學者堅持個別演出場次的獨特性, 強調它不可重複,即是說有些學者不同意演出的高度一致性。 某些演出是因為他的獨特性而被重視的。 另外結構性地納入變化的演出, 如即興劇場, 它能變動的是文本與動作, 而不變的是一般大綱及演出場地的類型。

劇場文本 製作 演出
書寫符號 舞台符號
高度穩定 高度變動
結構 事件

筆記與文件:

在大約1980年至1990年之間, 表演分析被視為不可能實現, 因為涉及到筆記表演的困難度。 但對於稍縱即逝的舞台作品化作可研究的文本版本,人覺得應該生產一部表現分析的東西出來;記譜所產生的問題已透過科技及學術的發展被解決。1.科技:︰錄影將劇場表演可被輕易記錄, 亦可捕捉到各種細節, 令到筆記時可以重複觀看。 但同時亦會產生出某些缺點: 攝影時對表演行動只提供了部分觀點, 而在鏡頭外的會被忽略,造成資料有差異, 甚至在後製時會被扭曲。 但總括來說, 科技上的進步,仍是促進了對搬演許多層面的分析。2.學術:︰透過符號學,記錄表演會相對穩定;

儘管錄影帶來便利性, 但學生也是應該用筆記方法來譜記表演。 因為筆記對分析來說, 代表了個人對自我知覺的記錄, 而最有效的筆記, 是在記錄過兩三次後所寫出來的。

分析的工具:

表演分析通常是透過筆記及錄影而實現的。1.筆記 : 需要透過多次的造訪,才能作出最有效的筆記。筆記是用來紀錄重要移動燈光變化與舞臺美術設計的演出本。 筆記亦是讓我們看到執導團隊在一些詮釋點上有意義的決定是如何有別於他人。2. 錄影 : 最好能用其他來源來補充錄影(評論與相片等), 協助內容的脈絡化。

製作相關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1. 演出本 、演出腳本、導演本 : 作用是用來釐清細節問題。 他們都保留了關於走位 音效與燈光等執行記錄。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說明了團隊在詮釋上的關鍵決定,亦解釋了團隊在特色敘事與執導概念上的態度。

2.節目單 : 其分析價值經常太過高度依賴內容的資訊, 裏面包含演員名單、廣告、甚至有製作團隊的宣言。

3. 佈景與服裝設計 : 提供對導演概念最直接的暗示。他們顯示了戲劇固定在某個特定的時空,讓表演視覺變得更加細膩。

接受取向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分為兩個範疇:1.由學生製作的筆記2.專業評論或部落克文章。前者是在戲劇進行中或剛剛結束時草草記錄下來的。而專業評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比照組,可以比較戲劇想表達的以及觀眾接受到的之間的差別。所謂的劇照(攝影)屬於補充文件。分析時要特別留意它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是否與戲劇有很大的差異、是否有強烈的主觀意識。

最後一個:問卷調查:帕維斯設計了一種問卷是專門給學生做練習用的,裡面許多問題是需要事前功課以及平常累積的經驗才能回答的,與社會學取向的問卷不同。

分析的目標:

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是嘗試讓部分與整體相關,若沒有理解構成部分,是不可能掌握整體的,反之亦然。分析主要區分成三種進路:

1.過程取向(聚焦在製作被創造的方式,以及傾向帶有強烈社會科學或文化研究的觀點)

2.製作取向(從觀賞者角度出發對相關美學問題進行解讀)

3.事件取向(將焦點擺在觀眾席與舞台間的互動)

方法與模式:

可以基本的分成兩種:轉化分析與結構分析。轉化分析處理從文本到表演的過程,試圖追蹤文本的敘事線。結構分析傾向對符號系統的選擇與定序。不過兩種方法必須要輪流結合使用,因為在一些後戲劇劇場中,轉化分析會顯得受到侷限,因為沒有劇本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大多數的後戲劇表演是透過創作者來啟動的。結構分析也會被使用的太過彆扭,因為許多在舞台上呈現的符號是不夠清楚明瞭的。

重點

1.表演分析可以從很多角度去討論,也沒有特定的方法和手法。

2.不管是否有錄影設備協助,做筆記仍是必要舉動。

3.我們該理解演出構成的元素才有機會去了解整體,反之亦是如此。

關鍵詞

1.意指:某個符號或符號系統與其所指涉現實的關係

2.分析:分解事務構成之部分。

問題

1.如果將攝影機定點拍攝還會有主觀問題嗎?

2.那你是用何種方法來分析一場演出?

3.分析的重點又為何?

第七組

前言

如要表演分析,首先要把製作(production)與演出(performance)做出區分,就只論演出而言,觀眾最主要涉入的就是這個層面,並會開始去牽涉到心理學、社會學的種種角度,就如第二章所言。

  • 製作:管理與財務也牽涉到藝術內容。
  • 搬演:場面調度,導演、演員、設計師一同在藝術上付出結果,就是對一本劇本的詮釋。

劇場文本➔製作➔演出

演出跟前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是高度變動的,就每一次的演出,

其實都是不一樣的,另外,我們只能在具體演出上分析一齣戲,然而具體演出只佔了整齣戲製作表現的部分觀點。

筆記與文件

不久前,表演分析因為筆記的困難度,所以還不可能實踐,另外在整個表演分析的脈絡裡,只有舞監的演出本等等是不夠清楚的,但是有了多媒體和學術的幫助下,這些問題都會被解決。

  • 科技上:表演者可透過影像來重複觀看並做下筆記,但是攝影鏡頭只提供了部分的觀點,並且有時會造成畫面上的扭曲和破壞。
  • 學術上: 劇場符號學和流動文本的興起,促使了表演分析的脈絡清晰。

分析的工具

★P.156的表演分析的工具 表格

這張圖表說明了在某些方面,表演分析會依據使用原始資料的不同而變化。

每個表演分析都是在書寫一個可被稱之為「歷史的」過去事件。

原始資料的重要性如何決定,其實是由想理解製作哪些部分所衍伸的問題或假設來決定。大多數的例子裡,直接觀察(以及現場筆記)加上錄影資料,所產生的分析資料是最可靠的。

♦︎接受取向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1. 由學生製作的筆記,可以是演出筆記的形式,或是有體系的探究如問卷調查。
  2. 由其他人透過評論或部落格等構成的文件

♦︎劇場評論之所以重要,有幾個理由:

(1)它們提供一個人對自我知覺與觀察的重要比較點。

(2)專業評論家看到什麼(或沒看到什麼)?

(3)當我們將評論拿來做比較研究對象時,它們能產生的效用最大。

(4)有時候這些文章彼此之間的意見與閱讀角度有天壤之別。

♦︎關於錄影紀錄以下分為三種範疇:

(1)演出當中的現場錄影

(2)攝影棚錄影

(3)導演或編舞家特別為了電影或電視拍攝的改編版

三種形式所代表的與原汁原味的劇場演出之間不同程度的差距,也需要再分析反映出來。

★P.160~162頁的表格

相較於社會取向的問卷,是為了激化觀賞者反應與印象或收集統計資料,以上這份問卷的意圖是協助劇場研究的學生去紀錄他們對一齣表演的反應。

以上問題的順序,與我們觀看表演的美學經驗相關,也就是說,是擺盪在理解演出整體意義(「導演概念」的問題)與對細部單元的意義作解碼(特殊的服裝、姿勢等)之間。

帕維斯指出,這一類型的問卷調查主要是讓我們的觀賞形成焦點與結構的導引大綱。它能幫助我們對於可能被忽略的演出面向有更多注意。重複檢視並使用這份問卷,最終應能幫助學生擴展他們對表演如何在美學上產生意義與功能的察覺。

重點:

應被視為一個工具,而非分析的目標:它提供達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分析的目標

所謂分析就是將一個完整的事情或者是戲劇分解成一個一個單一的元素,而若我們要了解整體的東西在講什麼,那麼,我們就必須先知道各個單一元素所包含的意義。而關於分析一場演出,我們知道有三種分析方法:

  1. 過程取向是注重製作被創造的方式,且傾向帶有強烈科學與文化研究的觀點。
  2. 製作取向是注重從觀賞者的角度來解讀相關美學問題。
  3. 事件取向是注重觀眾席與舞台間的互動,因此,相同的表演會因為不同場的演出而有不同的分析。

而以上三種的分析方式都不是絕對的,並沒有任何一場表演能夠單用以上三種分析方式而得到結果。

方法與模式

另外還有兩種較特別的分析方式,一個是轉化分析另一個是結構分析,而這兩者差在哪裡呢?轉化分析較注重文本的分析,處理文本到表演的過程當中,會考慮文本所釋放的詮釋與製作的特定選擇,而選擇其一作為最後的詮釋方式;結構分析則由兩種不同的解釋方式,其一為帕維斯所提出,而他較注重從角色、情節或空間等特定意指系統中選出一套穩定的詮釋方式,而另外一種則是費雪與麗希特,他們主張不預先決定任何意指系統,而是任意的表現。

大部分的後戲劇表演是透過創作者來啟動的,不適用轉化與結構分析這兩種方式。

第十組

摘要

筆記與文件:原先,表演分析因舞台作品的不可保留性而被視為極為困難的事,但隨著技術進步,有了科技上錄影技術的普及,舞台上的表演開始可以被記錄,但這些紀錄卻有可能會因錄製者的視角或立場而被扭曲。因此,用筆記的方式寫下的紀錄還是被認為是最重要的。

分析的工具:分析表演較常使用的工具是筆記、錄影。筆記建立在多次觀賞表演的基礎上,能看出執導團隊有別於其他人對這個表演的詮釋。而錄影,除了原有的影像外,最好能再補充一些評論相片等資料。此外,一些演出相關的資料也可以被納入,如:演出本、排練觀察、筆記、評論等。

製作相關的文件與原始資料:演出本、導演筆記等,雖很少有標準的製作過程,但卻保留了執行燈光、走位等等的紀錄,可以清楚說明製作團隊對演出的詮釋。節目單在分析中雖也重要,但卻因其內容往往劇照、訪談紀錄等被製作方刻意推銷的概念給取代,至今在當作原始資料時,必須和其他的資料一同分析。最後,觀察排練過程也可以當作表演分析的一環,由精密複雜的排練往往都會被詳細記錄下來,也因此可以看出製作的關鍵過程。

接受取向的文件與原始資料:分為(1)筆記(2)評論兩種。演出筆記是高度個人主觀的看戲印象,對於分析特別重要。專業評論可以用來比較分析的對象,但卻可能參雜著評論家自身的偏見。而(1)演出現場錄影(2)攝影棚錄影(3)改編版雖也是根據表演而改編的,但卻無法直接拿來當成分析資料,因其中可能添加了其他目的。

分析的目標:通常以這三種分析作為方向:(1)過程取向(2)製作取向(3)事件取向。(1)過程取向聚焦在製作被創造的方式,特別關注在如何創造場面調度。(2)製作取向關注在觀賞智者在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如何解讀表演。(3)事件取向的焦點是在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互動。

方法與模式:可分為轉化分析與結構分析兩種。轉化分析游文本分析開始,結構分析是對程序結構的重視,兩中分析雖不同,但也不代表它們就是對立的,在分析時,可適時使用不同的分析法。

三個重點

1.雖然觀賞者能看到的只有演出這個部分,然而其實每個部份,包含劇場文本與製作,在一齣戲劇中都是同等重要的。

2.相較於過去只能運用書寫的方式記錄,隨著時代的進步,無論是在科技上或者是學術上,我們都能更輕易的去記錄戲劇、文件,例如運用DVD這個科技便能將複雜的文件記錄下來。

3.人類依據過程取向、製作取向、事件取向來分析一場演出。過程取向著重在製作被創造的方式;製作取向是從觀賞者的角度出發對相關問題進行解讀;事件取向的焦點是舞台與觀賞者的互動。

關鍵字:

1.定目劇團:固定在同一地點,長期演出的同一劇目

2.實踐研究(PAR):為表演藝術中新興的研究方法,特色在於以研究者的實踐經驗作為學術研究的立基。

3.轉化分析:處理從文本系統觀念的形態到表演的過程


問題

第八章

1.為何表演分析不能作為對一個演出的整體性定下判斷?


2.倘若能把每一次在舞台上的表演都完全一模一樣給複製了,那還算表演嗎?


3.當錄影能完全把整個演出的所有東西都錄下來時,為甚麼有些人還是願意多花費一點錢、精力和時間進到劇場看戲?

第十二組

許嘉蓁摘要、林筠庭負責名詞、吳燕如提問、黃亭瑄負責論點

摘要

1.<序>:表演分析構成了劇場研究的核心探索領域,一開始我們必須學會區分 三個層次的術語:“文本”、“製作”和“演出”。表演被刻畫成一種稍縱即逝的現象,所以對其分析就著重在特定時間點下的事件與觀賞者的影響,由於演出中有各式各樣的非美學動力在作用著,表演分析就傾向集中在“製作”或“搬演”的水平上。“製作”意指到管理與財務的層面,也牽涉到藝術內容;“搬演”或“場面調度”,用以指涉一齣戲製作的美學結構,或者用符號學的說法是對符號的安排。

2.<筆記與文件>:在不久約2.30年前,因為牽涉到筆記表演的困難度,表演分析還被視為不可能實踐。基於作為記憶技術與體系的理由,人們覺得應該生產出一部表演分析的作品來,而這種想將瞬間顯現與互動複雜的劇場符號,用書寫固定下來的需求,是對一種哲學概念的回應。

筆記在表演分析的脈絡裡,被認定是將多媒體的藝術作品轉化成文本形式的工作。如今,這個問題已透過結合科技與學術的發展所解決。

🔸科技上:隨著錄影科技取得便利,意味著劇場表演可被輕易記錄。但是錄音也是有問題的來源,比如攝影鏡頭對表演行動只提供了部分觀點,也破壞了其他同時在舞台上發生的事物被欣賞的可能性。

🔸學術上:1970年代錄影科技的發展,與劇場符號學及流動文本概念的興起同時並進。

3.<分析的工具>:筆記的基礎是建立在對表演的多次造訪上,所謂“具有意義”通常是建立在事前就對文本就有非常好的知識掌握上。建立在錄影的基礎,最好能用其他來源,如評論與相片等資料來補充錄影,並協助其內容的脈絡化。除了筆記和露營餓兩項基本的來源,還有其他可使用的文件,我們可以依來源分成製作面和接受面兩種。

4.<製作相關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演出本、演出腳本或導演筆記:對於釐清細節問題特別有幫助,文本也標示對劇本裁減或重新組織,很少出版,保留了關於走位、音效、燈光等執行紀錄,說明了製作團隊在詮釋上的關鍵決定,可以解釋團隊在特色、敘事與執導概念的態度。

🔸節目單:包含演員名單與、廣告或製作團隊的宣言,也有延伸參考資料、教育講座、教育包、節目單等相關出版品,通常傳遞了製作團隊刻意推銷的製作概念。

🔸藝術家訪問:參與製作的藝術家或製作人員訪談對於理解製作層面大有幫助,對於過程分析非常重要。

🔸舞台與服裝設計: 提供對導演概念最直接的暗示,可將一齣戲固定在某特定時空。

🔸排練觀察:能夠幫助我們釐清製作概念,排練經常是複雜而親密的過程,未參與製作的人根本不受歡迎。

5.<接受取向的文件與原始資料>

🔸看戲筆記:是演出中或結束後草草留下的看戲印象,通常都是高度主觀的,對人際空間關係的紀錄特別有用。

🔸劇評:提供了一個人對於自我知覺與觀察的重要比較點,專業評論家的意見和閱讀視角有時與一般人有著天壤之別,可以引發討論。

🔸照片:屬於帕維斯所謂的補充文件,可以取得舞台設計、服裝、特定姿勢的身體表現、臉部表情、面具的特寫,劇照的拍攝多是基於廣告,使用特殊的美學技巧拍攝。

🔸錄影:可依改編程度分為演出當中的現場錄影、攝影棚錄影和導演或編舞家為了電影或電視拍攝的改編版,可以製作成具有紀念價值的DVD,收錄幕後花絮、導演的話等。

🔸問卷:可以調查觀眾對於演出的滿意度、印象、反應,亦可協助表演分析。

6.<分析的目標>:“分析”意味著我們將分解事物的構成部分,並藉以檢視它們。如果我們要在文法上分析一個句子,我們就要看不同的元素如何彼此搭配,並且產生意義。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是試著讓部分與整體相關。

🔸過程取向:聚焦在製作被創造的方式,以及傾向帶有強烈社會科學和文化研究的觀點。過程取向的分析經常會留意一齣製作隨時間改變的狀況,特別是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演出的時候。

🔸製作取向:關注在沒有內部知識的協助下,從觀賞者角度出發對相關美學問題進行解讀。採用符號學。

🔸事件取向:他將焦點擺在觀眾席與舞台間的互動,對於導致不同場次演出變化的因素特別感興趣。

7.<方法與模式>:我們發現有兩種有用的分析方法,分別是“轉化分析”與“結構分析”。

轉化分析處理從文本到表演的過程,其試圖追蹤文本的敘事線,它從文本分析開始將文本所釋放的詮釋於某齣製作的特定選擇做比較。;結構分析則在角色、情節和空間等特定意指系統和分割水平上選出一系列穩定的處理對象。

8.<後戲劇劇場>: 其表演並非從預先存在的文本中誕生,而通常是經由所謂“編創表演”的集體工作法,後續劇劇場囊括了可回溯到1970年代的許多作品,早期與行為藝術密切相關,現在已是相當廣泛的現象。這種表演拒絕符號學的詮釋,因為他們重視如能量、現身等細緻品質。

後劇場表演在主題設計空間與語言的使用上,皆驚人地多樣化。它可以是著重文本或完全非語言。與分析的觀點來說轉化與結構分析都無法使用,對轉化分析來說,沒有劇本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大多數的後戲劇表演是透過創作者來啟動的。結構分析則可能會太過受限,因為表演在舞台上發展的符號結構可能並不明顯,其主要是觀賞者對空間的體驗。

名詞

<p.155> 實踐研究(Practice As Research):簡稱PAR,為表演藝術中新興的研究方法,特色在於以研究者的實踐經驗作為學術研究的立基。表演藝術的實踐經驗越來越被認定為正式的學術成果。實踐與理論的相輔相成,為目前國際上值得密切關注的教育趨勢。

<p.164> 意指:指某個符號或符號系統與其所指涉現實的關係。意指是一個「符號化過程」,是將所指與能指、外延與內涵結成一體的行為,該行為的產物便是符號。

<p.157>戲劇顧問:協助劇季規劃、委託創作新作品、校勘、刪節、追蹤、編輯、改寫、建構、配置等動作,前期的調查研究和採訪,累計調查研究筆記以及大量的圖像資料,這些調研資料就將會成為舞台工作的靈感泉源,為戲劇顧問的主要工作

論點

1.   劇場文本是種書寫符號,一個藝術團隊可將其轉化成有組織的舞台符號(也就是製作),而這個製作的實現,創造出一個個事件(個別演出),許多職業的定目劇團會盡力確保每一場演出的一致性,將變動減少到最低,但也有些學者堅持每場演出的獨特性,強調其不可重複性。

2.   儘管有錄影的便利性,劇場學生還是應該練習在演出當中或之後,用筆記的方式來譜記表演,因為這些筆記隊之後的分析來說,不只是重要記憶,還代表了個人對自我知覺的紀錄。

3.   表演分析會依據使用原始資料的不同而變化,每個表演分析都是在書寫一個可被稱之為“歷史的”過去時間。就實踐來說,我們與當代或近代製作的關係,與那些缺乏錄影支援的古典製作,如梅耶荷德或萊茵哈特等人的作品,自然是大不相同。原始資料的重要性如何決定,其實是想理解製作哪些部分所衍伸的問題或假設來決定。

提問

1. 劇照是藝術的呈現還是廣告手法?

2.特寫鏡頭會破壞其他同時在舞台上發生的事,那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防止這樣的事?

3.除了即興劇場和行為藝術外還有哪些例外是文本與動作會不斷被更新,保持不變的是一般的大綱和演出場景的類

Im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