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藝術概論 Wiki
標籤視覺化編輯
無編輯摘要
標籤視覺化編輯
 
第279行: 第279行:
   
 
=== 四、延伸問題 ===
 
=== 四、延伸問題 ===
l   如何分別後戲劇劇場與舞蹈劇場的分別?'''<nowiki/>'''
+
l   如何分別後戲劇劇場與舞蹈劇場的分別?
  +
  +
== 第六組 ==
  +
(分工 重點:均諺、關鍵字:瑜嫺、一段話:崇文、提問:品瑜、統整:映彤)
  +
  +
=== ==重點== ===
  +
1.動作分析
  +
  +
只要是分系舞蹈,就不能忽略對動作的詮釋。
  +
  +
對舞蹈系統化的舞譜,最早能追朔至15世紀。但更為大家熟知的,還是魯道夫拉邦的拉邦舞譜。拉邦舞譜主要用於紀錄身體與周遭空間的互動以及肢態表現之動態品質。雖相當精確,卻同時也相當繁複。
  +
  +
為了說明動作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再度訴求於符號學的解釋。珍妮阿謝德提供了兩種主要的方法:共時與歷時。前者聚焦於一個瞬間,後者則研究肢體符號與整場演出的關係。也就是宏觀或微觀的研究。兩者不一定互斥,還常互用。
  +
  +
2.語義
  +
  +
蘇珊福斯特為舞蹈分析分出四大基本語義。任一表演都無法將自己侷限於其中一種,但多半會以一種為中心主導
  +
  +
模仿:最簡單的一種,類似肖像性符號建立於動作與行為的一致性
  +
  +
再現:注重特定特徵來產生意義。像是重複
  +
  +
隱喻:它創造自己的意義,故通常不似一般尋常意義的模式
  +
  +
反思:只著重於舞蹈動作本身,將參考點建立於本身的獨立型式。或許含有對舊舞蹈的暗示
  +
  +
3.進入阿基里斯
  +
  +
如果不了解舞蹈劇場,進入阿基里斯會是一個去了解它的好範例。藉由一些物件的意象與動作本身帶有的暗示傳達了一個探討男性氣概主題的故事。這裡頭包含了舞蹈劇場常見的要素:角色,心理社會議題,動作敘事,物件場景暗示等符號。
  +
  +
=== ==關鍵字== ===
  +
福斯特提出四種舞蹈分析的基本模式:模仿的、再現的、隱喻的與反思的
  +
  +
模仿的:
  +
  +
視覺隱喻:「動作—形象—表達指向」三位一體的隱喻系統,即作為喻體的身體動作對應作為喻本的舞蹈形象,二者共同指向創作主體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等精神指向,其中的關鍵一環是用動作來隱喻形象,要尋找身體動作在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形式特性與所要塑造的舞蹈形象之間的相似性,一旦隱喻完成,觀眾自然會通過視覺的移情機制和完形機制完成對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和情感世界的對應乃至於共鳴。
  +
  +
再現的模式:以重複重複或是擬造、重重舞蹈表演焦點,重建意義,尚可識別動作其意涵。
  +
  +
反思模式:將動作視為參考表演,從中理解舞蹈本身,進而展現有思考性的表演。
  +
  +
=== ==一段話== ===
  +
「實際上,任何形式的表演分析,都需要在共時與歷時分析之間找到完美平衡。」
  +
  +
表演分析必須是顧及到各種方面的,共時強調動作凝結的瞬間,而歷時強調的是動作之間的交替和模式,我們在分析一個表演時,必須透徹動作的符碼,尤其是舞蹈劇場,每個動作都有不同的意義,而動作之間的銜接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雖分成共時及歷時,但兩者是不相斥的。
  +
  +
=== ==提問== ===
  +
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 的教學宗旨不單是要訓練演員,而是要培養學員成為對世界有獨特看法的藝術家。我們不是要創造劇場作品,而是要探索一套屬於自己的劇場語言,一套屬於自己的『講故事方法。 而樂寇也同時認為,小丑是每一位演員都該學的角色,對此你的看法是?
  +
  +
=== ==補充資料== ===
  +
'''碧娜.鮑許:舞蹈 劇場 新美學 '''作者: Jochen Schmid
  +
  +
'''<nowiki/>'''
   
 
== 第七組 ==
 
== 第七組 ==

於 2018年1月12日 (五) 15:40 的最新修訂

第一組

段落摘要

◆前言:

舞蹈與其他舞台劇或音樂劇場一樣,皆需要特定的研究工具或方法來進行舞蹈

分析,而在分析之前應該要有相關的基本知識。

◆元素:

不論是歷史上或現代的舞蹈,也可以像舞台劇或歌劇般,有角色與情節等元素

來建構一齣舞蹈作品,或是利用舞者身體的空間關係、動作引用、肢體符碼來

進行研究。舞蹈有三種變體:

1. 樂譜+編舞

2. 樂譜作為劇場文本,新編舞蹈

3. 全新編舞

◆動作分析:

記譜、符號學與意識形態

魯道夫‧拉邦發展出一種紀錄動作的方法,稱為「拉邦樂譜」,主要原則為動作空間。除此之外,動作分析還需經由符號學多加解釋,並區分了語法與語義。

◆分析:《彼得洛希卡》與《進入阿基里斯》

以《彼得洛希卡》與《進入阿基里斯》為分析對象,分為結構分析與意識形態分析兩種,在結構分析中討論偶戲與真實世界的關係;而意識形態分析則大不同,主要探討男性群體的行為。

主要論點

  1. 研究舞蹈時有三種變體,而這些變體各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2. 在分析舞蹈的符號學中,可以區分成兩個面向;語法及語義。而珍妮‧阿謝德提出了語法的兩個觀點─共時與歷時,這兩個觀點並非互斥,而是結合一起並用。
  3. 蘇珊‧福絲特在語義的層面提出了四種模式─模仿、再現、隱喻、反思。
  4. 對於舞蹈的分析,有著對動作清楚的解釋是必要的,而拉邦提出了一種紀錄動作的方法─拉邦樂譜,用以標示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與使用空間的方式。

新學到的新名詞概念

◆動作劇場:

將文本語言與肢體動作結合,表演者在台上同時表演及說白之外,還要配上大量的肢體。在寫實與非寫實表演間找到一個平衡,這是關乎於身體的表演,表演者如何創造空間與整個身體的關係,再更進一步地由外向內,再由內轉化至外表現於身體上。

◆俄羅斯芭蕾:

俄國芭蕾是芭蕾舞的一個流派。原受法國浪漫派的影響,也在俄國宮廷掀起了一股芭蕾熱潮。俄國安娜女皇在冬宮設立帝國芭蕾舞校,早期的學生幾乎都是沙皇僕從的子女,後來這股芭蕾熱延燒到民間芭蕾遂不僅限於宮廷,於是,許多窮苦人家將子女送到舞校習舞、在嚴苛的專制體制下,動作要求精準到位,並挑戰人體極限,使俄國芭蕾有精湛的水準。

◆古典芭蕾:

古典芭蕾的歷史約有五百年,是沿襲宮廷芭蕾的各種技法與表現方式,雖經過了不斷地改變和革新,在19世紀形成的新流派芭蕾舞。它給人的基本印像是女舞者穿著有裙子的舞衣、一般都採用童話傳說或神話等的故事題材為情節、音樂多是舞曲甚至名曲,尤其是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劇組曲、男舞者很多時輔助女舞者作出漂亮的技巧動作。

◆彼得洛希卡:

亦譯作《木偶的命運》,是俄羅斯近代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所寫的一部芭蕾舞劇。舞劇劇情由俄羅斯民間故事改編,敘述一位魔術師在市集上表演木偶戲,結果使三個木偶彼得魯什卡,芭蕾舞女演員和摩爾人都有了生命。彼得魯什卡愛上了女演員,但女演員卻喜歡摩爾人。彼得魯什卡無法忍受,便設法破壞了他們的愛情,摩爾人氣得發瘋,把彼得魯什卡殺死。福金認為這部舞劇是他的得意之作,劇中的舞蹈具有強烈的現代性,採用機械式的造型和步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點,而且以男主角而非女主角作為作品的中心,在芭蕾史上具有開創性的作用。彼得魯什卡也是尼金斯基個人最喜愛的角色。

名詞概念推論

結構符號學:

區分了語法與語意。前者是關於各元素如何有效組成在一起的方式,後者使意義生產的領域。

共時:

觀點將焦點放在演出的特定時刻,試圖凝結這些瞬間,以討論身體與空間以及其他身體的關係,並研究某個特殊輪廓。

歷時:

觀點則研究肢體符號的類型或特質──例如某個跳躍、特殊動作或輪廓──如何在整場演出中產生意義。歷時分析將焦點擺在模式及其交替的關係。

提出三個問題

1. 研究後現代舞蹈除了利用空間關係、動作引用和肢體符號,還有甚麼方式?

2. 每種類型的舞蹈表演所做的動作都必須要有意義嗎?

3. 動作劇場和一般劇場的差異為何?

延伸研究資料

《我的看舞隨身書》

《碧娜.鮑許: 舞蹈劇場新美學》

《絶色, 俄羅斯》

《"觀": 無垢舞蹈劇場身體訓練與實踐》

影片: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Klg-wGjc8 DV8 Physical Theatre - Can WeTalk About This?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lOPzP4UM8 World Premiere DV8 Physical Theatre -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未命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z3BA-- v6w 荷蘭舞蹈劇場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RZfSKPw5A Petrushka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c9ToyDs3mY&t=73s Enter Achilles

資料來源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84%E6%B4%BE%E8%8A%AD%E8%95%BE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85%B8%E8%8A%AD%E8%95%BE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BC%E5%BE%97%E9%B2%81%E4%BB%80%E5%8D%A1

第二組

摘要:(江爾歡)

舞蹈分析必須從許多層面與角度著手,其中包含了編者的影射及觀眾的觀感、舞蹈者身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動作引用、肢體符碼、以及各種視覺藝術的結合等,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動作語言及身體文本被記錄到舞譜文本當中,這些以肢體來表達的動作、含括了美學、空間、及符號學,透過不同的模式觀點,觀眾可以去反思不同的(語意)層面;而利用舞蹈的面向,編者可以使用表演傳遞的訊息達到哲學上的相似結果。

關鍵字:(黃婷容)

1.芭蕾舞者(P.183):指的是表演芭蕾舞的人,原先芭蕾舞者分男女不同級別。現在的芭蕾舞隊依然採用分級制,但是大部分都轉成中性分類法,頭銜為首席舞蹈圓通持只做為擁有國際聲譽的舞者的尊稱。傳統上不同性別的芭蕾舞者有不同的稱號,在法國男性芭蕾舞者稱為danseur女性則稱為danseuse。

2.共時(P.185):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1920年提出的理論,指的是有意義的巧合。而在舞蹈符號學中區分為語法層面跟語義層面,共時被區分在語法層面,觀點是將焦點放在演出的特定時刻,凝結這個瞬間討論身體與空間及與其他身體的互動關係。

3.歷時(P.185):利時也被區分在語法層面,將觀點放在研究肢體符號的類型與特質,比如說某個跳躍、特殊動作或輪廓在演出中能產生甚麼意義。歷時分析將焦點擺在模式跟期交替的關係。

4.彼得洛希卡(P.187):舞劇劇情是由俄羅斯民間故事改編,敘述一位魔法師在市集上表演木偶戲,結果使三個木偶都有了生命有了一場愛恨情仇,劇中的舞蹈有強烈的現代性,採用機械式的造型跟步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性,而且以男主角而不是女主角為作品中心在芭蕾史上具有開創性的作用。

5.DV8肢體劇場(P.191):在歐美,DV8和Pina Bausch的烏帕塔舞蹈劇場及Bill.Jones的舞台並稱是當代三大重要現在舞團。DV8融合多媒體裝置、舞蹈、戲劇與前衛的跨界表演方式來討論性別、精神疾病與宗教等爭議禁忌議題。而這個舞團最為人知的是其表演者中有殘疾的舞者,生存的代價是其舞團代表性作品。

問題/延伸思考:(黃婷容)

1.舞蹈劇場通常是以舞譜下去編排,如果以即興劇場的方式套在舞蹈劇場,將會延伸出什麼樣的形式?

2.到如今世人對於舞蹈的藝術仍舊有種堅固的刻板印象,請問以現在的自己能有什麼方式去改善人們對於舞蹈的性別刻板印象呢?

問題(蘇豫庭)

3.編舞家是否有將音樂與語言文本的結合是否有助於整齣劇的脈絡清晰 有或沒有結合又有哪些實際的差距?

4.模仿 再現 隱喻 反思 是否做到上述四點缺一不可才算一個好的作品?

5.拉幫舞譜以什麼樣的形式紀錄動作 這個形式可以分析出哪些重點?

舞蹈劇場圖

第三組

劇場舞蹈

The Rite of Sp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1OQkHybEQ

動作分析:記譜、符號學與意識形態

記譜是不變的定數,而其起源於十五世紀,當時主要還是舞者與編曲家的記憶方式。德國編舞家魯道夫˙拉邦發展了一種紀錄動作的方法,標示出身體在空間的位置與使用空間的方式及動作空間(動作空間:定點不動時身體能觸及的最大活動領域。流暢、空間、重力、時間為空間運動的範疇。)

結構符號學可以有效的指出意義如何產生,並區分語法和語義

語法:各元素如何有效組合在一起。

1.         共時觀點:焦點放在演出的特定時刻。

2.         歷時觀點:焦點放在模式及其交替的關係,研究肢體符號的類型或特質

語義:意義產生的領域。

再現模式有以下四種:

1.         模仿的:特定動作與被再現行為之間的一致性。

2.         再現的:著重肢體符號的特定象徵。

3.         隱喻的:自我參照的符號框架。

4.         反思的:偏重只將動作本身當作參考點的表演。

舞蹈與身體息息相關,可以用來表達身體如何違背與批判社會符碼,熟悉這些討論對於理解當代舞蹈是至關緊要的。

分析: 《彼得洛西卡》與《進入阿基里斯》

爭論為絕佳的分析起點

《彼得洛希卡》

《彼得洛希卡》是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重要作品之一,儘管他在很多方面有別於十九世紀流行的作品,但已是古典芭蕾界所接受的經典舞碼。最關鍵的重點是它是由一群頂尖藝術家團隊所創作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內在意味著澄清作品內在與背後的美學概念。他將焦點鎖定在空間與時間、地點與角色象徵作用等內在元素上。編舞家福金在時代周刊上發表觀與芭蕾改革的投書中點出他如何將他編的舞與老舊的經典芭蕾做出區別。關鍵的要點是個別動作與戲劇行動之間的關係以及用個別動作取代傳統姿勢。福金改革的核心就是讓舞蹈與舞台劇重新恢復關係。再者,人們也需要意識到標題主角的意義。在俄國,彼得洛希卡是偶像,他根植在民間文化,同時也具有更寬廣的藝術迴響。

《彼得洛希卡》呈現的不是現實與非現實的對立,而是二者之間的重疊。如同彼得洛希卡在舞劇的最後重新現身,讓我們對現實與非現實、戲偶與人類、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分界產生疑惑。編曲家史特拉汶斯基也強調第四幕的舞蹈實際上是透過彼得洛希卡牢房小洞所看到的,所以觀賞者也應該從牢房的視角來看整起事件。這兩個世界間的時空關係提供了理解整部作品的想像世界,標示了他作為現代主義作品中相當具有思考性的一個作品。

《進入阿基里斯》

DV8肢體劇場是由澳洲舞者與編舞家洛伊.紐森於1986年創立,它們定義了「肢體劇場」,使舞蹈與劇場相結合。官網為www.dv8.co.uk。

其中有些評論譴責紐森創造了反對女性的刻板世界。這個作品很清楚是在討論男性氣質,特別是缺乏溫柔,飲酒交際等特徵。如果我們從作品是探索男性氣質的假設出發,那麼研究男人在純男性酒吧中的社交禮儀互動,就變得十分合理。但是我們也不能將這支舞作視為某種研究的刻意體現。而是反過來,這些研究會讓我們對更寬廣的心理社會議題有更敏感的意識,而這些議題也曾在編舞過程中被討論過。這個作品一演出之後馬上遭受到關於女性與同性戀的話題,當然人們也可以主張《進入阿基里斯》是對男性群體行為的探討,在這個層面上,《進入阿基里斯》可以在敘事與對結構變化的辨識中發現,同志性別問題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探索重點。

第四組

【文章簡介】

1.元素:對於舞蹈作品的定義有三種變體,第一種是劇本與編舞已經整合於文本中的傳統形式;第二種是依循劇場文本(樂譜)的新編舞;第三種是在當代舞蹈實踐中的全新編舞搭配非傳統的音樂。而這些不同形式決定了不同的分析方法。1900年前後,劇場舞蹈的作者功能有巨大的轉變——編舞家將作家與作曲家的創作文本,再轉化為動作——這樣的合作關係在自由舞蹈興起後多轉變為故事與編舞都由同一人完成。

2.動作分析:記譜、符號學與意識形態

在舞蹈的每個動作中都具備某些特定的意涵,因此發展出舞譜來記錄動作、研究舞蹈,尤以拉邦舞譜最為廣泛,不僅標示出動作,還包含著身體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又可以分析出肢體表現的動態品質。另外也以符號學紀錄,分為共時及歷時,經常一起結合使用;福斯特的四種模式也幫助我們了解舞蹈所包含的寓意。

3.分析:《彼得洛西卡》與《進入阿基里斯》

此段運用前面章節所學到的觀點,進行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Petrushka)與當代舞蹈劇《進入阿基里斯》(Enter Achilles)的分析。 流程:準備步驟→分析→結果

史特拉汶斯基‧布諾瓦 《彼得洛希卡》

亦譯作《木偶的命運》,舞劇劇情由俄羅斯民間故事改編。

敘述一位魔術師在市集上表演木偶戲,吹出的笛音使三個木偶彼得洛希卡、芭蕾舞女演員和摩爾人都有了生命。彼得洛希卡愛上了女演員,但女演員卻喜歡摩爾人。彼得洛希卡無法忍受,設法破壞了他們的愛情,憤怒的摩爾人便殺死洛希卡。

特定的視角:第四幕史特拉汶斯基強調是由彼得洛希卡的牢房小洞窺見,因此觀賞者也應從此基礎視角來看整起事件。

幕與幕之連結違背時間經驗:呈現出非現實與非現實的對立,而是兩個世界的重疊。彼得洛希卡最後一幕顯靈重新出現,讓我們對現實與非現實、戲偶與人類、生命與無生命的分界產生疑惑,也對自我的感知模式重新思考。

洛伊‧紐約《進入阿基里斯》

是DV8肢體劇場在1995年上演的作品,主要表達同性與男性的內在探索與性別認同的掙扎。也可以主張是對男性群體的探討,特別是排斥與接受之間的關係。這個劇場舞蹈也在表演學上探討與彼得洛西卡類似的人性問題,到底該由哪個面向來觀看這支表演?要用哪種性別⾓⾊去假設那位主角(陌生客)?或者是不是該跳脫同志、異性戀這種框架?其實都存在許多⽭盾與衝突,這也是當時許多評論主要提到的論點。

【主要論點】

1.舞蹈需要專屬的分析方法,並且需要具備對於舞蹈形式、歷史、風格、編舞家等特定知識

2.在舞蹈的每個動作中都具備某些特定的意涵,舞譜因此而發展多元。

3.舞蹈分析與理論結合,在當代的舞蹈發展取向上漸趨複雜,也變得更重要。

【關鍵字】

1.原始主義:表現原始生活的拙樸與粗獷,野性的力量和本能的衝動,複雜多變的節拍和不規則的節奏組合,突出不協和的音響,採用多調性和怪誕的音色,使音樂粗野狂暴。 史特拉汶斯基即為原始主義音樂的創立者。

2.新古典主義: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間。反對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以及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強調創作採用中立客觀的立場和明晰的音樂語言。繼承巴洛克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曲式和體裁,使用部分古樂器,和聲尖銳,多用複雜的對位法(音樂創作中使兩條或者更多條相互獨立的旋律同時發聲並且彼此融洽的技術),具體表現形式十分多樣,根據作曲家的所屬地域和個人風格而相差甚遠。

3.序列主義:20世紀的一種音樂創作手法,發展成為一種現代音樂類型和流派。其特徵是將音樂的一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數學排列組合,稱為一種序列,然後在序列中創作音樂,顛覆傳統音樂創作中的主題、樂句、樂段、音樂邏輯等概念。奏法、速度、節奏、音色、力度、密度等因素都排列成序。

4.拉邦舞譜:由魯道夫˙拉邦發展出之記錄動作之系統,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符號來表示各種動作,可適用於各種形式之動作。

5.男性氣質:也稱男子氣、男性化或男人味,常指與男孩相關的特質、行為和角色,包括生理決定的因素和社會決定的因素,故男性氣質與解剖學上的男性不同,男性和女性都可能表現出男性化特質和行為。

【問題】

1.故事文本與編舞都由一人完成的舞蹈劇場,與作家、作曲家、編舞者分工完成的合作方式有哪些不同?又哪一個比較好?

2.如何分析舞蹈中特定象徵的舞碼與劇情本身的不可取代性?

3.拉邦舞譜以何種形式紀錄動作?

【延伸資料】

《詩意的身體》Jacques Lecoq

《巴蘭欽:跳吧!現代芭蕾》羅伯特.高特利伯

《碧娜‧鮑許:舞蹈‧劇場‧新美學》Jochen Schmidt

《尼金斯基筆記》Vaslav Nijinski

【架構圖】

Image (5)

第五組

一、摘要

l   元素:一般舞蹈研究美學符碼,而後現代舞蹈則著重於研究身體間的空間關係、動作引用、肢體符碼等形式,但若要分析一齣全新的作品,其方法大多為內在取向的。然而,舞蹈劇場中除了分析其動作、舞蹈風格外,其造型、服裝等舞台符碼也是值得注意的

l   動作分析

Ø   語法

1.          共時:以討論身體與空間關係為主

2.          歷時:以討論接患與交替的時間為主

Ø   語意

1.          模仿的:把角色的動作用舞蹈表現

2.          再現的:運用重複動作展現特殊意涵。例,Pina Bausuch的作品 《穆勒咖啡館》中的動作

3.          隱喻的:創造一組動作符號並賦予其特定意義。例,手語

4.          反思的:單純討論舞蹈風格,不對其動作意義多加解釋。

二、新名詞

l   動作空間:定點不動時能觸及的最大活動領域

===
三、參考書目 === l   《碧娜∙鮑許:舞蹈∙劇場∙新美學》

l   《為世界起舞-碧娜∙鮑許》

四、延伸問題

l   如何分別後戲劇劇場與舞蹈劇場的分別?

第六組

(分工 重點:均諺、關鍵字:瑜嫺、一段話:崇文、提問:品瑜、統整:映彤)

==重點==

1.動作分析

只要是分系舞蹈,就不能忽略對動作的詮釋。

對舞蹈系統化的舞譜,最早能追朔至15世紀。但更為大家熟知的,還是魯道夫拉邦的拉邦舞譜。拉邦舞譜主要用於紀錄身體與周遭空間的互動以及肢態表現之動態品質。雖相當精確,卻同時也相當繁複。

為了說明動作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再度訴求於符號學的解釋。珍妮阿謝德提供了兩種主要的方法:共時與歷時。前者聚焦於一個瞬間,後者則研究肢體符號與整場演出的關係。也就是宏觀或微觀的研究。兩者不一定互斥,還常互用。

2.語義

蘇珊福斯特為舞蹈分析分出四大基本語義。任一表演都無法將自己侷限於其中一種,但多半會以一種為中心主導

模仿:最簡單的一種,類似肖像性符號建立於動作與行為的一致性

再現:注重特定特徵來產生意義。像是重複

隱喻:它創造自己的意義,故通常不似一般尋常意義的模式

反思:只著重於舞蹈動作本身,將參考點建立於本身的獨立型式。或許含有對舊舞蹈的暗示

3.進入阿基里斯

如果不了解舞蹈劇場,進入阿基里斯會是一個去了解它的好範例。藉由一些物件的意象與動作本身帶有的暗示傳達了一個探討男性氣概主題的故事。這裡頭包含了舞蹈劇場常見的要素:角色,心理社會議題,動作敘事,物件場景暗示等符號。

==關鍵字==

福斯特提出四種舞蹈分析的基本模式:模仿的、再現的、隱喻的與反思的

模仿的:

視覺隱喻:「動作—形象—表達指向」三位一體的隱喻系統,即作為喻體的身體動作對應作為喻本的舞蹈形象,二者共同指向創作主體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等精神指向,其中的關鍵一環是用動作來隱喻形象,要尋找身體動作在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形式特性與所要塑造的舞蹈形象之間的相似性,一旦隱喻完成,觀眾自然會通過視覺的移情機制和完形機制完成對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和情感世界的對應乃至於共鳴。

再現的模式:以重複重複或是擬造、重重舞蹈表演焦點,重建意義,尚可識別動作其意涵。

反思模式:將動作視為參考表演,從中理解舞蹈本身,進而展現有思考性的表演。

==一段話==

「實際上,任何形式的表演分析,都需要在共時與歷時分析之間找到完美平衡。」

表演分析必須是顧及到各種方面的,共時強調動作凝結的瞬間,而歷時強調的是動作之間的交替和模式,我們在分析一個表演時,必須透徹動作的符碼,尤其是舞蹈劇場,每個動作都有不同的意義,而動作之間的銜接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雖分成共時及歷時,但兩者是不相斥的。

==提問==

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 的教學宗旨不單是要訓練演員,而是要培養學員成為對世界有獨特看法的藝術家。我們不是要創造劇場作品,而是要探索一套屬於自己的劇場語言,一套屬於自己的『講故事方法。 而樂寇也同時認為,小丑是每一位演員都該學的角色,對此你的看法是?

==補充資料==

碧娜.鮑許:舞蹈 劇場 新美學 作者: Jochen Schmid

第七組

前言

可以利用前面篇章音樂劇場等等的方式去做出舞蹈分析,做舞蹈分析也有其專屬的分析方式,分析舞蹈如同分析歌劇,都需要對其有基本知識。

元素

舞蹈在歌劇中呈現與分析的方式有三種方式

  1. 舞蹈和劇本是一體成形的,是芭蕾的經典舞碼。

將焦點放在獨舞者和舞群,作為經典傳承下去,並發現其細微的變化。

  1. 舞蹈不受樂譜的影響,利用文本新編出舞蹈。

在分析這種呈現方式時,我們會根據劇本、文本去做出分析。

  1. 編出舞蹈利用其他不相干音樂。

根據編舞家其他的作品,去做出揣測,亦或著從相同的主題。

分析:<<彼得洛希卡>>與<<進入阿基里斯>>

兩部作品分別代表古典與當代舞碼。在沒有特定專業知識的前提下,仍舊能看懂的舞碼,在敘事層面也可輕易識別的舞台劇元素。它們同時擁有敘事功能的角色,儘管呈現方式極端不同。

<<彼得洛希卡>>

是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重要作品之一。由頂尖藝術團隊所創作的作品。

它將作品焦點鎖定在如空間與時間概念,以及地點與角色的象徵作用等內在元素上。註18:此作品明顯反對蘇維埃政權(俄國共產政權)的政治宣言。

本作有一個值得關切的點是,是福金(本作編舞家)在1914年在時代週刊上發表關於芭蕾舞改革的投書中所勾勒出來的。他在文中<新俄國芭蕾>特別提出俄羅斯芭蕾舞團所編的舞,如何與老舊的傳統經典芭蕾決裂。關鍵要點是以個別動作取代傳統姿勢,顯示史特拉汶斯(作曲家)對自然主義劇場的改革。福金改革的核心就是讓舞蹈與舞台劇重新恢復關係,也是他的舞蹈能讓非舞蹈專家理解的原因之一。

中間一連串舞劇內容敘述……

在福金的編舞中,三個角色的動作:

彼得洛希卡

手臂與大腿總是向內彎曲,踩著蹣跚的步伐

摩爾人

四隻往外伸張

芭雷舞伶

掂起腳尖,並只能做機械花的動作。(濃縮古典芭雷舞者的形象)

#她的舞蹈成為對陳腐古典芭蕾動作的後設評論。


舞劇分析

<<彼得洛希卡>>呈現的並不是現實與非現實的對立,而是兩個世界的重疊。兩個世界間的時空關係,提供了理解<<彼得洛希卡>>的想像世界,標示了它作為現代主義作品中相當具有思考性的作品。

最後,<<彼得洛希卡>>可被解讀是成關於劇場幻覺本性的一篇論文。(?)

<<進入阿基里斯>>

主要在探討性別(同性戀、異性戀、性傾向)、社會(社會倫理的框架、對少數團體的攻擊和鄙視)、團體(大學團體的脫序行為等等)和心理關係之間(對於議題探討或者聽聞所產生的心理想法)的複雜又很難用口語形容的情況。

結論

這個劇本,不提內容,光是名稱就有提高男性地位的感覺,阿基里斯這個名字,會聯想到的是全身肌肉為榮耀犧牲的戰爭英雄,而內容卻是集體性霸凌甚至是性虐待和暴力,但不明確地表達究竟是對男性或是某些團體的行為作控訴還是在反思跟性傾向相關的社會議題。

第八組

元素

無論是經典芭蕾或是動作劇場,我們都可以利用前面章節所使用的方式來分析劇場舞蹈。最初的劇場舞蹈即意味著經典芭蕾,通常以歌劇的形式被搬上劇場演出,最著名的則是俄羅斯芭蕾。隨時代發展,現代舞的創作在劇場上漸發揚光大,在分析時,除了需要美學觀感外,還需具備對舞蹈史、編舞家風格等等的特定知識。這也使舞蹈劇場分析變得困難。要定義舞蹈並不容易,不過我們仍可看出以下三種變體:

(1)樂譜歌劇和編舞並存於書寫形式中,常見的例子如經典芭蕾。

(2)只將樂譜作文本使用,如《春之祭》就有多個舞蹈版本。

(3)全新編舞,編舞家挑選為其他目的所創作的音樂,並為其創造一系列新的動作。

動作分析:記譜、符號學與意識形態

舞蹈分析中,最核心的目標便是動作的解釋,因為舞蹈是以肢體呈現表達的一種演出形式。最早的記譜可追朔至15世紀,其功能便是舞者與編舞家共同記錄舞步的方式,到了20世紀上半,德國編舞家與動作研究者魯道夫·拉邦發展出拉邦舞譜,標示身體在空間的位子與如何使用空間,能夠精確的描述動作如何發揮功能。

結構學符號:

1. 語法(元素組合的方式)

(1)共時 - 討論某個特定時刻產生的動作,身體與空間的關係

(2)歷時 - 研究某個特殊動作在整場表演的意義

2. 語義(意義生產的領域)

蘇珊·福斯特曾提出再現模式的觀點,她找出4種基本模式,身體表現出的動作可以讓觀眾還原意義至四個層面。

不論是在當代或是歷史中,舞蹈在性別上的問題一直受到矚目,隨著女權高漲的議題,舞蹈學者開始討論舞蹈形式的性別區分,原本將女性舞者作為核心理論,然而男性舞者在舞蹈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視,當代舞蹈中對於性別刻板印象的批判是顯而易見的。

分析:《彼得洛希卡》與《進入阿基里斯》

而本章的最後,對<彼得洛希卡>以及<進入阿基里斯>做一個分析,他們各自作為古典與當代的舞碼,<彼得洛希卡>在能被歷史背景接受,又是一部被頂尖藝術團隊創造的作品下,人們容易在網路上找到其相關的作品,但也因此容易失去資訊的準確性,為了讓蒐集到的資料更加的精確,我們可以參考Baumont和Baer的著作,他們的資料更加的學術化,也較有參考的價值。這個作品有個值得特別關注的地方,那便是他被福金點出為與傳統芭蕾舞蹈不同,它的個別動作以及與戲劇行動間的是一大特點,也讓舞蹈與舞台更加的結合。<進入阿基里斯>是一部已經將焦點放在二十世紀的作品,這牽扯到了性別刻板印象的轉移,如文中作者提及的<男性舞者:身體、景觀、和性慾>這是幫助我們理解<進入阿基里斯>的一個重要作品。另一個重要的作品便是<墮落的英雄:男性氣質的重塑>,兩個作品的共通點便是認為現代男性把錯誤的英雄當成模範。此作品的演出也引爆了諸多的問題,如對於女性的描繪和同性戀的議題,作品當中也有大尺度的演出,如以一個充氣娃娃被「強暴」作為結尾。本章後續便是對於這兩個作品的內容更加細緻的討論,而他們的功用是相同的,他們同樣作為一個世代交替的偉大作品。

第九組

1.三個重點:

l  拉邦舞譜是記錄身體與周遭空間的關係,並標示出動作空間(身體在空間的位置與其使用方式),除了以上的空間品質,還有肢體表現的動態品質,分為流暢、空間、重力與時間,這些範疇定了空間運動,在描述動作如何發揮功能上十分精確。

l  語法(元素如何有效組合在一起)層面區分出兩種主要的分析選項,共時聚焦在演出的特定時刻,透過凝結某些瞬間討論身體與空間及其他身體的關係,並研究某個特殊輪廓;歷時聚焦在肢體符號的模式及其交替的關係,例如某個跳耀、特殊動作或輪廓——能在演出中產生意義。

l  語義(意義產生)層面找出四種基本模式:模仿的、再現的、隱喻的與反思的,任何一個表演都不可能將自己限制在某種模式,但可以定義其中一個為主導:模仿模式是建立在特定動作與被再現行為的一致性,透過舞蹈將行為肖像式再現,或透過角色表現出來;再現模式著重肢體符號的特定特徵,透過重複或其他焦點化的形式達到再現的效果,可以是辨識出具有特殊意涵的動作;隱喻模式創造出自我參照的符號框架,特殊動作或行動取得語意上的重要性;反思模式偏向只將動作本身當參考點的表演,例如舞蹈只關心舞蹈本身,或許有對先前舞蹈風格的暗示。

2.關鍵字:

l  拉邦舞譜 : 由魯道夫˙拉邦發展出之記錄動作之系統,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符號來表示各種動作,可適用於各種形式之動作。1.動作的記錄成為國際溝通的語言2.使舞蹈也能以譜的形式記錄3.保存舞蹈作品4.作為舞蹈影片記錄之輔助5.作為動作教育之工具6.舞蹈教學的視覺輔助7.幫助動作概念的學習8.可訓練動作觀察9.動作研究之工具10.一種全新的專業11.文本的建立使得舞蹈知識更為完整。

l  共時 : 觀點將焦點放在演出的特定時刻,試圖「凝結」這瞬間,以用來討論身體與空間與其他身體的關係。

l 隱喻的模式 : 創造出自我參照的符號框架,特殊的動作或行動取得語意上的重要性,因為他們不遵從日常意義的模式。

3.一段話:

10

l  「儘管記譜技巧成為研究舞蹈的工具,但只要略做修改,就能用來檢驗動作的特性,甚至可以運用到舞台劇或後戲劇劇場上。」記譜紀錄了作品中的舞蹈動作,所以可以用來研究那些舞蹈也就是肢體動作,之間的特性、關係……而舞台劇和後戲劇劇場都包含一定的肢體動作,因此可以運用和發展記譜所紀錄的動作。

4.問題:

l  劇場舞蹈和舞蹈劇場中的舞蹈有何區別?

l 先是拉邦舞譜再來是符號學,會不會有更進一步的動作分析?

第十組

摘要

元素:劇場舞蹈在藉由引進自由舞蹈的創作概念開始取得獨立的地位。而其中研究舞者的肢體語言、空間變化等,是研究此學問的重要方向。其分析方法最早是將焦點擺在獨舞者與舞群上,後可將焦點放在同一編舞家的不同作品,或是不同的處理方式。

動作分析:記譜、符號學與意識形態:原先最早的舞譜是舞者與編舞家的記憶形式,而後來發展出拉邦舞譜探討身體與周遭空間的關係。但為了更有系統的分析,後又以符號學來定義。

分析

《彼得洛希卡》: 從作品的基本結構出發,故事發生在聖彼得懺悔節市集的一天當中,而角色可分成廣場的群眾和個別角色,且有複雜的時空結構。

《進入阿基里斯》: 這個作品在討論男性特質,尤其是缺乏溫柔、飲酒交歡、性別問題等特徵。課本中兩段評論(p.193)都是相當心理化的,其分析的問題是強調即使沒有語言,動作還是可以傳遞複雜的性格描述或心理過程。

重點

1.分析一齣舞蹈作品完全是仰賴編舞者與舞者所使用的主要美學符號,例如:拉邦舞譜。無論歷史或是當代舞蹈,都可以像舞台劇或歌劇一樣,圍繞著角色與情節來建構作品。因此,我們主要研究舞者身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動作引用、肢體符碼等。

2.舞蹈作品分為三種:一、根據最初的編舞搬上台二、將樂譜當作劇場文本使用,舞蹈則是新編的三、全新的編舞,這是現代舞蹈實踐的規範。因為有以上這些不同的分類,因此我們就決定了不同的分析方式。

3.結構符號學區分了語法與語義,而其中語法又被分為兩類,共時與歷時,共時是將焦點放在演出的特別時段,而歷時是研究肢體符號的類型與特質如何在演出中產生意義。

三個關鍵字

1.      動作劇場:以身體動作編排為重點的戲劇形式

2.      動態品質:身體由肢體所做出的動作進而表現某種意思,但因各人的身體素質不同而會有不同的展現方式,素質好的則能呈現更多想要表達的,動作意義也能更清楚細膩。

3.      非線性時間:時間不是連續進行,而是斷開了,像平行的關係而不是持續性。

第十章

問題

1.劇場舞蹈和舞蹈有甚麼分別?

2.劇場舞蹈與後戲劇劇場的表演之間的差別?

3.戲劇劇本都可以改編成劇場舞蹈嗎?

第十二組

許嘉蓁摘要、林筠庭負責名詞、吳燕如提問、黃亭瑄負責論點

摘要

1. <序>:不論是針對經典芭蕾或是當代動作劇場,都可以使用前面討論過舞台劇與音樂劇場所發展出來的工具,來作舞蹈分析。尤其對那些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地試圖將其形式與舞台劇原理結合劇場舞蹈。將焦點擺在肢體及其表現的舞蹈形式還是有其可能性,而找出舞蹈專屬的研究工具與方法就非常重要。

分析舞蹈就和分析歌劇類似,需要對這些藝術傳統有基本知識,才能讓美學評價正常運作。舞蹈形式是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而其編舞技巧則需有對舞蹈史、風格與編舞家的特定知識。

2.<元素>:劇場舞蹈的發展和其他藝術潮流是保持緊密連結的水平關係。要研究一齣舞蹈作品所需的分析方法,完全仰賴編舞家與舞者所使用的主要美學符碼,不論過去或當代舞蹈,都可以像舞台劇與歌劇一樣,以圍繞角色與情節等元素來建構。不過當有些作品帶有強烈的自我指涉時,比如現代舞等,這些元素就相對無用。因此,研究舞者身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動作引用、肢體符碼等形式問題是比較有用的。

而“作品”在舞蹈中並不好定義,為了這個問題,有三種變體的出現。

(1)樂譜歌劇的劇本與編舞形成一個整體,並存有書寫形式。Eg. 經典芭蕾舞碼。

(2)只將樂譜當作劇場文本使用,舞蹈則是新編的。Eg. 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有好幾個舞蹈版本。

(3)全新的編舞。編舞家挑選通常是為其他目的而編的音樂,並為舞者創造一系列新動作。Eg. 當代現代舞。

即使並未明顯使用某個既存的舞碼,藝術家與觀眾對這個作品在編舞上的相關知識,依舊會是互為文本的參考點。

在十九世紀末之前,劇場舞蹈的作者功能與音樂劇場的情況類似。作家會勾勒一齣戲的故事大綱並交給作曲家,也經常與編舞家之間密切合作。編舞家則會將這個音樂與語言文本的結合體,轉化為動作的語言。這些身體文本會被特殊記譜形式書寫記錄保存,成為其他舞團重演時的參考依據。

3.<動作分析:記譜、符號學與意識形態>:不管是分析哪種類型的舞蹈,對動作的解釋都是必備的核心因素。不論這些編舞想嘗試或是表達任何東西,主要都是透過身體來表達。

首先,記譜是不變的定數,在十五世紀時的功能舞者與編舞家的記憶形式。儘管記譜技巧成為研究舞蹈的工具,但其實只要稍作修改,就能用來檢驗動作的特性,甚至可以運用到舞台劇或後戲劇劇場上。

為了進一步系統化動作的分析,並說明身體動作是如何產生意義,此時符號學就十分重要,身體是一個高度符碼化的存在體;它受性別、族裔、年齡與歷史制約。在所有符號學描述的形式裡,符號學詞彙對於指出意義如何產生,比解釋其特定意義是什麼來的有效。結構符號學區分了語法(syntac)與語義(sematics)。前者是關於各元素如何有效組合在一起的方式,後者是意義產生的領域

4.<《彼得洛希卡》>:是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重要作品之一。是由一群頂尖藝術家團隊所創造的作品:編舞家福金、舞台設計亞歷山大•布諾瓦,與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後兩位更是共同創作了故事腳本。

這齣芭蕾具有複雜的時空結構,使我們有一個後設劇場的情況。此劇呈現的不是現實與非現實世界的對立,而是兩個世界的重疊。如同彼得洛希卡在舞劇最後重新現身,讓我們對現實與非現實、戲偶與人類、生命與無生命之間的分界產生疑惑,模糊的四幕之間的時空協同性,也讓我們對自我的感知模式重新思考。這是對非線性時間與非牛頓空間相當激進的再現,也再度強化了史特拉汶斯基所說過的話。這個故事提供的兩個世界間的時空關係,提供了理解《彼得洛希卡》的想像世界,標示了它作為現代主義作品中相當具有思考性的一個作品。

5.<《進入阿基里斯》>:是由英國的DV8肢體劇場所呈現,此劇場也協助定義了所謂“肢體劇場”的類型。

這個作品很清楚的在討論男性氣質,特別是缺乏溫柔、飲酒交際、性別問題等特徵,都很明顯會成為分析的重點。假設我們從作品是探討男性氣質的論點出發,那研究男人在純男性酒吧中的社交禮儀互動就變得十分合理。但是我們也需要將其反過來,這些研究會讓我們對更寬廣的心理社會議題有更敏感的意識,而這些議題也曾在編舞過程中被討論過。

名詞

<p.188> 自然主義劇場:於十九世紀末造成風氣,強調真實地描繪人生,而自然主義更加堅持藝術須用科學的手法來驗證與實行,在題材和方法上也須應用科學,在自然主義劇場中認為不應只是表演,而是真實在觀眾面前生活。

<p.188> 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源自於約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就字面上來看,義大利即興喜劇又稱作「藝術喜劇」,所謂的「藝術」係指 演員不同於演出學術戲劇的業餘演員,他們都是藝術家或職業性的演員;又由於即興喜劇演出沒有劇作家的參與,採「幕表制」的形式演出,因此它是一個以演員為中心的劇場。

<p.184> 拉邦舞譜(labannotation):主要原則是身體與之周遭空間的關係,並標示出身體在空間的位置與使用空間的方式。動作空間可被定義成定點不動時身體能觸及的最大活動領域。為能十分精確地描述動作如何發揮功能。

論點

1.   分析舞蹈如同分析歌劇,需要對這些藝術傳統有基本知識,要研究一齣舞蹈作品,需仰賴編舞家與舞者所使用的主要美學符碼,研究舞者身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動作引用、肢體符碼等。

2.   在你正式進行分析之前,最好能夠寫出一場根據VCR或DVD放映機的計時器所顯示的行動描述表,通常使用於電影研究,不過我們的表格內容將重點放在動作與其互動上,而非攝影鏡頭或電影特效。

3.   作家負責勾勒一齣系的故事大綱,接著交給作曲家譜曲,編舞家再將這個音樂與語言文本的結合體轉化為動作的語言。

提問

1.劇場舞蹈除了身體是高度符碼外,還有什麼在劇場舞蹈中也屬於高度符碼?

2.要研究一齣舞蹈作品所需要的分析方法,除了樣了編舞家、舞者外不能用第三視角分析嗎?

3.關於再現模式的觀點,任何一個表演都不可能將自己限制在某種再現模式,那有沒有可能一齣劇場舞蹈裡同時有這四種模式(模仿、再現、隱喻、反思)